《創戰紀》~ 故事平鋪直敍,特技效果一般


Share


劍心評分:70

今年的平安夜選擇了看《創戰紀》(Tron Legacy),雖然是沒有《哈利波特7》那麼爛,但一心看娛樂大片的在下並不覺得這是一部合格的作品。

劇情太簡單直接都算,就算是看特技效果和創新世界觀都難以令人覺得精彩,更不要說付3D電影的價錢卻只看到偽3D的效果了。

到底這電影出了什麼問題?內文和大家詳談。
在下每年平安夜都會入場看大片,去年是去看IMAX 3D版的《阿凡達》,驚為天人,今年本來打算看《哈利波特7》,幸好早前看了首映禮不用再看,避過了平安夜看爛片的命運。

改看這一部《創戰紀》,以其「成本3億,迪士尼史上最昂貴電影」的宣傳,在下心中就打上了「沒有阿凡達的八成都有七成的精彩」這想法去看(阿凡達成本3.5億)。

事實上早在10/29,在下因為常出席迪士尼樂園活動的關係,得到迪士尼電影公司的邀請,去了iSquare的IMAX看了《創戰紀》23分鐘的優先片段,當中主要包括主角Sam走入遊戲機中心,首次進行飛碟大戰,還有重遇老父這幾幕。

當時的感覺是「算是有趣,驚喜不足」,特別是有3D效果不明顯這一大問題,但在下還是抱「優先片段可能未包括最精彩的部分」這心態去看正場。

而平安夜看完出來,就完全覺得當日看優先場的感覺和評分,完全可以Apply在正場之中。


這部《創戰紀》是續篇,1982年以《電子世界爭霸戰》的名字上畫,在下當年還是小孩子,沒有入場看也是之後看影碟,雖然28年後的今天已經沒太大印象,但還記得對當年打雅達利電子遊戲機成長,有玩過貪食蛇的在下有些衝擊。

原版的故事是講Kevin Flynn(即2010年版主角的爸爸謝夫布烈治)設計了大受歡迎的遊戲,但卻被同一程式師同事偷取了並成為電腦集團ENCOM的CEO,Kevin被趕出集團而開遊戲機中心維生(即2010版封塵的那一間Flynns)。而他為了找證據翻身就入侵ENCOM的主機,但敵不過名為MCP的系統,於是他就直接闖入ENCOM的大樓打算關掉MCP,然而MCP卻用激光把他送入電子世界The Grid,想把他困住再殺死,而他身陷險境時出現了一個救星,就是他的好友Alan(2010版那個給主角鎖匙的老好人)設計的程式TRON。

這個「電子世界」的概念,在1982年的時候是相當先進的,而某程度上這一部《TRON》也是影響了日後《廿二世紀殺人網絡》(MATRIX)的誕生,只不過在當年來說這意念太新,要對電腦及遊戲有相當認識的人才會被其創意所折服,所以算是一部叫好不叫座的電影。

28年後才拍續篇,算不算是相隔最長的一個紀錄?在下不知道,但一部以科技為主打的電影,這28年卻構成了一個鴻溝,間接影響了這部續篇的成就,原因為何?之後和大家慢慢分析。


首先講故事,這一部《創戰紀》實在是非常簡單直接,主角遇上危機會逢凶化吉,又會被貴人所救,知道了整個環境形勢後就決定對付魔王,像RPG那樣找特定的人物,取特定的寶物,最終決一死戰。

看娛樂大片總不會希望有超級高水準的劇本(雖然《Inception》是做到了),但起碼都要有《阿凡達》的多次高低起伏及爆炸性的決戰畫面,然而《創戰紀》在這一方面個人認為未達合格水平。

首先是劇情的推進有點慢,中段文戲部分過長,雖然是為了交待這個奇特世界觀但手法過於單調,對於在下這些玩了幾十年電腦的人還可以,身邊的朋友卻被這些包括一連串電腦術語的長對白弄到想睡。

文戲一般,武打方面也未令人覺得震撼。於優先場看過的飛碟大戰因為是一對一,而一對一的打鬥本來就不是荷里活片的強項,對於看慣中國功夫片的香港人來說,《創戰紀》中的對戰只是小菜一碟不算吸引。

之後另一場大戰是光速戰車,無可否認變出戰車的一個鏡頭非常有型,但對戰時主要問題在於畫面黑暗,只得光線的描寫未能讓人覺得他們鬥得精彩,更無法輕易看出主角怎樣搞合作以弱勝強,總之就是一埋光線穿來插去然後就看到主角殺掉對手,無法令人投入覺得好看。另外如果把1982年版的「直角轉彎」做出來應該會更加有趣!

而最終的飛機大戰是1982年版沒有的新意,不過場景設定有一個超大的敗筆,就是大幅參考了《鐵甲奇俠2》(Ironman 2)!幾部機追主角的穿插大戰和Ironman 2末段的高潮很相似,那一個兩部戰機不斷攀升鬥高的場面更加是和Ironman 2其中一段的玩法一模一樣!這樣熟口熟面的場景叫在下怎樣驚嘆?

還有當中的過場部分也太輕鬆沒趣了。明明講到電子世界中Clu是怎樣所向無敵,為什麼主角三人潛入魔王總部搶回磁碟的部分會如此輕鬆兒戲的?就像是自出自入一樣。而且老爸Kevin作為整個電子世界的創造者,理應有強大的能力,問題是有時他會拿出來運用,又有時卻不用變成了主角們要搏命的動作片,讓在下看得十分迷茫,「沒有緊張感」是這部電影劇本上的最根本問題。

之前提到這電影「科技演進的28年構成了一個鴻溝」,主要就是出在這些大戰當中。28年前這樣用光影劃出來的電子世界大戰會讓人讚嘆,但到了2010年還是用這樣簡單的線條去刻劃畫面就會讓人覺得十分單調乏味。所有場面就只有黑、白、橙三隻色,感覺就像是看「填了色的黑白電影」,對於看慣豐富畫面的新世代來說很難滿足,再加上對戰不夠精彩搭救不了,所以用視覺效果的角度去評實在難給高分,除非你對於這一種像「Light Painting」的光影效果情有獨鍾。

而另一個絕大問題是3D。近幾年3D流行,水準有高有低,這部《創戰紀》用了3億去拍,對於立體效果有要求十分正常,在下就算不用《阿凡達》去比,起碼都覺得不能輸給同是迪士尼出品成本較低的《愛麗絲夢遊仙境》。

在下於優先場看的時候已覺不妙,而結果到了正場時發現並沒有任何改善,全套電影,現實世界是2D沒所謂,但電子世界部分的3D實在太「含蓄」了,在下看的時候覺得頂多是有些少景深效果,就是完全沒有「飛出來」那震撼感。明明那些飛碟呀、戰車呀、飛機呀,是非常適合用來「飛出螢幕」的!

個人估計因為這部電影要和28年前的舊作配合,要保持那個世界觀所以不能改動太多,而且受畫面黑暗影響,光源處理3D化是有難度,3D的效果大減,但這些技術性的東西不是一般大眾會關心的,對於沒有看原作的新生代觀眾這是負面的影響。我們給3D級的戲票價錢,自然希望有3D級的視覺享受,等價交換而已,大家可不會因為什麼向原作致敬而原諒你「掛3D頭賣2D肉」!

而這電影的另一賣點是Clu用上了謝夫布烈治年輕時的樣子去演。這個根據資料是用52個點紀錄演員的面部表情,並由HMC(Helmet Mounted Camera)把這些表情拍攝出來。這個技術不算新穎,在畢彼特的《奇幻逆緣》已經用過,但在《奇》片你因為可以看到畢彼特的樣子慢慢改變而覺得這特技的神奇,但在《創》片中沒有了這個對比,除非你是有看上一集,十分熟悉謝夫布烈治這演員的樣子,否則觀眾只會有「這是另一個演員演出角色」這感覺,而無法對此作出驚嘆。

至於演員也沒有什麼特別。謝夫布烈治演得好,只是他那個角色很奇怪,一時做禪師一時又做逃避戰鬥的懦夫,明明有「大海無量」級數的強大能力又沒有好好發揮,感覺有點囧。男主角Garrett Hedlund只是一般沒有特別的感覺,反而是女主角Olivia Wilde那對明眸及型格會讓人有深刻印象。


《創戰紀》基本上就是把一部「28年前很High Tech,28年後變成Low Tech」的電影重新包裝再拍,只是為了保留前作的神髓而把設定維持在簡單而Low Tech的水平,再盡量加上當今的特技的補助,就是因為有這個限制,於是拍出來的特技水平變成了「高不成低不就」。

有看前作印象深刻喜歡其世界觀,可以感受到兩部作品的對比的朋友,也許會覺得這部電影有其吸引力,但對於沒有這個情意結,一心當娛樂大片看的朋友來說,這只是一部故事簡單薄弱,特技未夠震撼的二流作品而已,特別是對3D有要求的朋友,請三思。

純粹論電影的話,這部《創戰紀》有75分,但考慮到在下要付過百元的3D戲票錢卻得不到應有的回報,故此減為70分。

你對這電影有什麼感覺?最後送上1982年及2010年兩個版本的Trailer。

發表留言

Share


瀏覽次數:7,148  |   文章分類: 電影觀感  加入書籤: 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