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否值$3000?
這晚在下和村田師傅聊得高興,在下一直在進修日語,因每天閱讀翻譯日本娛樂新聞讀寫經驗尚可,但對話機會實在太少,所以這晚就努力用破爛的日語和村田師傅對談。除了說他似上川隆也,還談他的出身地大阪,談柏屋大阪總店,還談在下推薦而他未吃過的「彩彩」拉麵。看起來有點安靜而害羞的他,說在香港很少顧客和他交談,所以對這晚能和客人聊天感到高興。
結帳每人消費HK$3,080,是在下畢生自費吃過最貴的TOP 3之一,一餐已經等於淡季ANA來回日本機票的價錢。不過現場看到有人開十四代日本酒,消費應該是雙倍。相信大家一定會問這餐「值不值」,在此為柏屋進行總結。
單看食物本身,個人覺得是物有所值,畢竟差不多全部食材都是從日本空運過來,鹽燒甘鯛更是令人驚喜,其他最多都是只有小瑕疵。不用飛去日本,就能享受高水準的懷石料理,的確值得愛好精緻日本菜的朋友一試。
不過其他方面個人覺得有改進空間。空間不足的問題明顯沒辦法改變,所以大家不要有任何期待。最想提出的是「服務」。先肯定每位服務人員都很專業,對於餐廳及食物的知識有一定水準,遇上在下問得太深入,也很快從主廚那裡問到答案,整體服務沒有什麼差錯,只是感覺有點「冷」。
大部分經理侍應的樣子都很認真嚴肅,笑容不多,服務像是「遵守規則」,是做到客人的需求,但就稍欠「款待」(おもてなし)精神。如果是 HK$1,500 一餐在下收貨,但超過 HK$3,000 個人認為可以做得更多。
在下過去吃過的米芝蓮星級日本料理,多數會感受到「誠懇親切」的態度,最近印象較深是帶內子去吃東京米芝蓮二星級精進料理「醍醐」,那種服務會讓人覺得餐廳很在意很重視客人,就是所謂「賓至如歸」的感受。
米芝蓮評審除了看食物和技術,餐廳的環境和服務也非常重要,有看畢列谷巴主演的荷里活電影《摘星廚神》(Burnt)可以略知一二。以個人吃日本菜的經驗而言,香港柏屋要奪取三星和本店看齊,食物以外似乎需要加把勁。
另外一個問題是宣傳策略,在報紙雜誌出稿這些,大部分餐廳都做沒什麼特別,然而大家都知道是鱔稿建立不了口碑,食客吃完後的感受是很多人會認真參考的地方。
然而此刻所見食評之中有九成都是試食,就算你不認識那些食家,只要看這間天價餐廳,短時間內有大量殿堂級人士貼文,吃一模一樣的東西,全部由主廚親自招待,也能猜到發生什麼事。這並非食家的問題,因為不主動註明試食,已是這個界別必須遵守的「行規」。
正所謂「有麝自然香」,一家餐廳如果有實力,其實不搞試食也能找到知音人,從來不做這些但客似雲來的中環「一宝」是例子。始終試食在很多人心目中都帶負面印象,對於一家總店有米芝蓮三星的餐廳來說,試食處理得不好,對名聲的影響比一般餐廳大很多。
現時所見,除了貼文時間太近很容易被人看出是試食,更重要是部分試食者的質素。打個比喻,一個主要寫麥當勞大家樂等快餐的人,會懂得品評懷石料理的可能性很低,勉強其去吃去寫,也只能交出無參考價值的行貨,例如把PR的說話和新聞稿的內容原封不動地放進食評,個人感受只是「好吃」「美味」的水平,結果只是一篇鱔稿。
這反映香港飲食界一個奇怪現象,因為食評網的系統「重量不重質」,寫1000篇垃圾的人排名比寫100篇良心好文的人高,大力推動「多寫多得」文化,部分有風骨的食家仍會對自己每篇文有要求,但也有人為了衝數量而亂來,新聞稿 Copy and Paste,一間餐廳分三篇寫,如此情況層出不窮。
柏屋作為大阪三星香港二星的餐廳,對於食材、料理方法等都有很高的要求,是否也應該把同樣要求放在試食者身上?一個食家的質素,以頂級餐廳PR人員的能力,看其十篇食評應該可以掌握得到,如果這樣的篩選也不做,只是從「多寫多得」系統中選排名高的人,或純粹關係好就請,這樣的PR水平未免太對不起在廚房默默為二星料理努力的人,不如不請。
以個人親身經驗來說,柏屋的食物絕對值二星,服務方面聽朋友所說近期的確有所提升變得較親切,繼續進步的話,明年奪得三星不無可能,如其宣傳手法也能有令人佩服的高水平,就能做到「實至名歸」,期待之後再去光顧之時,能感受得到更上一層樓的柏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