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平淡,依然落淚《秋田犬八千》


Share


早就知道故事說什麼的情況下去看《秋田犬八千》,開始看時覺得有點沉悶平淡,但最終還是教人落淚。

不認為是電影出色,是因為在下對狗的情意已經相當深嗎?

再從中看看,在下與家中小狗Happy的關係。

評分:70/100

(故事毫無懸念,不怕劇透)

 

故事的藍本是東京涉谷車站,那個和「尖沙咀五支旗桿」一樣有名的等人標誌~八公犬像。這銅像鑄造是講述1924年,東京大學農學部教授上野英三郎得到朋友送贈一隻秋田犬,並取名為「ハチ」(Hachi)。

每天ハチ都會送主人到家門口,在傍晚時也經常到涉谷火車站迎接主人下班。然而一年後,上野教授因病去世,但不知道這事的ハチ,仍然每天到涉谷站去等候主人的歸來,一等就是七年。

1932年,日本犬保存會的齊藤弘吉把ハチ等候主人一事,寫成故事寄稿至東京朝日新聞,以「惹人憐愛的老犬故事(いとしや老犬物語)」為題刊登於報章上。自此ハチ成名,並被尊稱為「忠犬ハチ公」 。

1933年,和齊藤弘吉相熟的雕塑家安藤照被ハチ的故事感動,有意為ハチ作像,於是開始籌募資金,最終1934年,銅像建成,揭幕典禮有300人參加,當中當然包括主角ハチ。


左:ハチ標本  中:ハチ照片  右:ハチ銅像

一年後,ハチ於涉谷逝世,享年11歲。遺體告別儀式於涉谷車站舉行,除了和ハチ有關的人外,很多附近的居民都有參加,甚至有寺廟僧侶前來誦經送行,場面浩大。而ハチ的外皮就由國立科學博物館剝製成為標本展出,遺體則和主人上野同葬。

太平洋戰爭期間,銅像因為戰時物資短缺而被溶掉,戰後原銅像製作者的兒子再建銅像,就是大家現在於涉谷車站前看到的銅像。1987年日本將這個故事拍成電影《ハチ公物語》,由仲代達矢及柳葉敏郎主演。2008年這電影被荷里活重拍,由李察基爾主演,2009年8月8日,映畫《HACHI 約束の犬》公映,就是這一套《秋田犬八千》。

而去年11月,日本大型狗網站「idoldog.jp」的第一屆Best Idol Dog,得主為「ハチ公」,頒獎儀式上除了上野教授的孫子外,一直沒有離開過博物館的ハチ標本也第一次外出參與這個典禮,進一步肯定ハチ在日本的崇高地位。


電影變成了外國人拍攝及主演,自然也改動了一些情節,例如ハチ是被主角拾回來,也有主角的妻子怎樣由不喜歡變成接受的情節。

開始時在下會以為,把日本故事放在外國會很奇怪,但結果出來卻不錯。ハチ的出現交待得很好,還加插了主角身邊的一個日本人朋友,向主角及觀眾解釋秋田犬與及日本文化,是成功的改編,不會有夾硬奇怪的感覺。

主角在生的時間,劇情是有點沉悶的,節奏偏慢,交待人和狗之間怎樣建立關係的部分很長,而且都是瑣碎的生活小節,除非對狗的特性和生活十分了解,否則未必會感到很好看。

而值得一讚是那個小鎮的設計,出場的人物不多,戲份也很零碎,但都很有人情味,而且整體氣氛令人十分舒服,特別是雪景配合人和狗給人一種冬日濃情之感。

到了主角去世,就開始了催淚彈攻擊。當中最重要當然是看狗本身是否懂得「做戲」,在下覺得電影中的狗,表現算是一般,有幾個眼神鏡頭捕捉得幾好,但整體來說不是十分突出。

因灼ハチ本身等主人的行為是必殺技,所以感人的能力並沒有因為以上的原因而減弱。最感人的有兩幕,第一幕是教授的日本人朋友向ハチ講日文,ハチ好像是聽得懂的樣子,好像是終於知道主人已經不在,但牠仍然要等下去。

另一幕當然是主角的妻子十年後回到舊地,仍然見到ハチ在等,這個相信不用多提了。

反而最後一幕,ハチ在雪中等待,最後合上眼(應該是死亡的意味),換上了彩色的畫面(一直ハチ的眼中影像都是黑白的),內容卻沒有特別的催淚。據聞廿多年前的日本版有ハチ和主人於天國重遇的畫面,相比之下這個外國版就淡化了不少,在下倒是覺得,反正都是催淚,就去到盡吧!

因為這電影主角是狗,其他演員的發揮機會其實不太多,出場一半時間的李察基爾已經是最多戲的一個,基本上每個角色都做到了應有的水準,比較印象深刻的會是賣咖啡的阿叔,和愛出風頭的車站職員。他們本身的故事很零碎,但他們在ハチ等待時送上的慰問還是令人有印象的。

當然主角是一隻秋田犬是史實,但就是覺得秋田犬的樣子就是很適合這一個故事。秋田犬眼睛細細,不及其他狗精靈及惡,好像有點笨,但身型和活動能力又給人有力量的感覺,不會太柔弱,於是就很配合「忠心」這個主題。事實上,ハチ的行為是「愚忠」,就是看起來不太精明的秋田犬,有說服力。

總括來說,如果你看這電影的目標是為了哭,應該不會讓你失望,但如果客觀地看這電影,只是一部很平淡的小品而已,所以就要看你對人狗情緣的喜愛度了。

倒是對電影的中文名很好奇,秋田犬沒問題,但為什麼名字叫「八千」?其名字是「ハチ」(Hachi),日文中就是「八」的意思,那「千」又從何而來?估計是因為「ハチ」和中文字的「八千」寫法相似,但什麼時候我們復古到要玩象形文字?

電影海報寫「根據東京涉谷車站『忠犬八千公』銅像感人故事改編」,是否在教壞細路?如果日本有一部電影叫「Tony的故事」,香港是否會把名改為「卜二的故事」?

評分:70/100


其實本來不太想寫這一套電影,因為實在很平淡,但結果就是因為「狗」這個原因而決定寫。

翻查資料,有很多人質疑ハチ故事的真確性。例如上野教授的好友提過,ハチ去涉谷車站是因為牠的第二任主人小林,鄰居是涉谷車站站長吉川,吉川經常會帶ハチ去站長室,而車站旁的烤雞店老闆經常都給ハチ餵雞串,牠死後的遺體解剖也發現胃裡有雞肉串,故此牠去車站的原因,未必是因為等主人。

還有,上野教授上班的方向,不會每天都到涉谷車站,而ハチ很多時都是在家迎送主人,主人在生時也不是每天都到涉谷車站的。看客觀的證據,ハチ的忠心行為的確有相確的餘地,但為什麼人人都一廂情願把牠當成了「忠犬ハチ公」?

相信那是人對於內心願望的投射,其中一個想法就是「狗很忠心」,於是看到ハチ的行動,就會加入了自己的幻想,為牠塑造成為人類心中忠心的形象。

狗的忠心是肯定的,外國也有不少狗救主人的情況,在下覺得那些故事更值得我們表揚,就算ハチ真的是為了主人而等,也只能對牠表達同情,而非佩服致敬。

大家都知在下家中有隻狗,八哥Happy,雖然在下不是牠的真正主人(照顧牠的是爸媽),但過去四年,的確和牠產生了感情。

每天回家按門鐘,牠都會吠叫,搞得在下於牠吠之前已經開始模仿牠的叫聲。之後牠一定會撲過來,企圖舔在下的手和臉,但在下因為對牠的口水敏感故此都會左閃右避,心情好的日子就會讓牠舔,而牠也會不客氣地咬,雖然就像是阿婆一樣一點都不痛,然後手就會起粒粒一小時左右。

如果故事相同,在下肯定Happy會學ハチ一樣每天去車站,因為牠實在很愛吃,每次在下去餐桌吃東西,牠都會坐在椅下,期待食物跌下來,而在下拿出食物引牠,牠就會非常聽話,站起來轉圈,在地上左滾右滾,甚至是學劉翔一樣跨過在下的腳,都會照做,有雞串吃的話,要牠去大埔站也不是問題!

不經不覺,Happy已經陪了在下接近五個年頭,由牠像一個飯團,到現在27磅的大隻狗。和不同的女朋友玩過,見證了在下感情的變遷,也成為了這個BLOG的一個賣點,哈!

而看完這部電影,在下就會想,這樣的快樂光景,不會是永恆的。

正常來說,在下的壽命都應該比Happy長,如果牠有天不再吠,不再撲過來,對食物沒反應,會怎樣?

想到這裡,就想到,我們應該要好好珍惜愛你的人和物,不要「愛得太遲」。

而Happy也讓在下感到狗對人的奇妙關係。對於狗,人不需要給牠什麼名貴的東西,只需要付出真心,牠就一定會回應你,這樣簡單直接的感情,可惜人與人之間不易找到。

又讓在下想起另一套以狗為題材的電影《馬利與我》,更真人真事更讓狗主共鳴的一套電影,同樣地讓在下為了那小生命感動流淚的佳作。

人和狗可以成為好朋友,但天生是不能一起走人生路的,所以,一起更珍惜能和你/妳一起走人生路的那一個吧!

最後,送上不同版本的電影海報。

發表留言

Share


瀏覽次數:19,855  |   文章分類: 電影觀感  加入書籤: 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