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贏得法國公開網球賽,自然有很多報導和恭賀,但吸引在下目光的,卻是以下的一段報導:
李娜故里有人爭 英雄淒涼無人問
從中看到一個人要成功,剎那光輝是不足夠的,還要懂得找可以「持續發展」的路,和把「利用價值」投資在自己的長久增長之上。到底是怎樣一回事?
資料來源:on.cc 東方互動
李娜故里有人爭 英雄淒涼無人問
李娜登頂法網,成為亞洲網壇第一人,聲名鼎沸,風光無限,湖北湖南卻為誰是李娜故里而打上筆墨官司。爭當名人故里,已是內地城市發展的惡俗,而且愈演愈烈,無所不用其極,但同樣是體壇冠軍,有人卻是晚景淒涼,無人問津。
李娜生於湖北,長於湖北,因此在領獎儀式上,不忘用武漢話祝賀一位朋友生日。但李娜的父母是湖南新化人,早年到湖北謀生,因此,李娜奪得大滿貫後,湖北傳媒歡天喜地,湖南媒體不甘示弱,也歡呼「湘妹子厲害」。雙方各執一端,婆說婆有理,公說公有理,吵個不休。
李娜一舉成名天下知,湖北湖南競爭故里,看中的是李娜背後強大的經濟資源與國際知名度。李娜已成為中國網壇一姐,她的形象已經與中國形象聯繫在一起,而且有着巨大的廣告號召力,誰能爭得李娜故里,當地勢必水漲船高,獲益匪淺。可以說,湖北湖南兩地今次之爭,真正計較的是經濟帳與形象帳。
有事鍾無艷,無事夏迎春,這是內地官場的潛規則。湖北湖南兩地官員應該捫心自問,當初李娜默默無聞時,你們是否給李娜提供過全力支持與幫助呢?當李娜與其丈夫游走天涯四處比賽時,故里的鄉親父老又是否曾伸出過援手呢?
厚此薄彼 世態炎涼
李娜是幸運的,但是中國從事網球及其他各類體育項目的運動員何止成百上千,他們現在的困境有誰知呢?早前遼寧一位退役舉重女運動員,曾經奪得全國和亞洲冠軍,在比賽場上一次又一次升起五星紅旗,但退役之後,不僅疾病纏身,而且無錢治病,無奈之下,不得不到澡堂幫人擦背維生。同樣是體壇冠軍,但境遇差距何等明顯,兩者雲泥之分,折射出現今社會風氣是何等媚俗。
諷刺的是,各地政府對名人故里愛屋及烏,對一些英雄人物卻棄如敝屣。早前有媒體報道,黑龍江鶴崗市有位名叫方玉榮的女工,四十多年前為搶救國家財產,被燒掉耳朵、乳房和腳後跟,身上異體植皮二十三次,她的事迹曾入選小學教科書,但這樣一位英雄人物,晚景卻異常淒涼,政府不聞不問,要靠鄰居敲牆判斷她是否還活着。
在河南,有一位參加過抗美援朝的戰鬥英雄,身披各種軍功章,晚年卻在路邊乞食維生,這些曾經為國家和民族流血流汗的人,連三餐溫飽都無人過問,還有誰知道他們的故里在何方?而他們故里的父母官,是否還記得腳下那片土地曾經養育過多少英雄好漢呢?
名人故里眾人爭,英雄淒涼無人問,厚此薄彼,令人唏噓。社會道德淪喪,誠信缺失,問題不在於民間,而在於官方,尤其是在樹立甚麼、弘揚甚麼的道德標準方面,顛三倒四,本末倒置,使社會核心價值觀崩潰。
很多人都會從「政府及人民可以為運動員做什麼」作出發點,但在下不想如此,希望以「運動員可以為自己做什麼」的角度去寫,貫徹在下「CHANGE」的大原則。
從這段讓人慨嘆的報導中,在下有兩點感受:
1. 「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很多職業和興趣,都是吃青春飯的,體育是當中最好的例子。一個人無論怎樣努力,身體還是敵不過歲月,體育方面的成績一定會下跌,不及年輕人爭。
及早了解這情況,另謀出路,是運動員生涯的一大重點。很多足球員在未退休時已經報讀教練課程,把他們球圈的生命由40歲延續至60-70歲。更強的例子有趁自己還有名氣之時轉戰商界,創造另一個高峰,這個人是前體操王子李寧。
另一門吃青春飯的是演藝界的女生。用青春和身材吸引觀眾的,頂多去到30歲就變得不再吸引,於是就要轉型,方向包括變為演技派,但這個比較難,轉不了就只有死路一條,於是更多就選擇趁有本錢的時候嫁個有錢男,而近年在下比較欣賞的徐淑敏就是好例子。當然要維持婚姻需另一些技巧,但好歹做人妻做得好,理論上是可以做一世的,符合持續發展的理論。
當然,在下及你都是平凡的社會人,不屬於上述兩類,打份牛工基本上不犯錯可以做到退休,於是「持續發展」的重點就落在副業或個人成就的發展。
這一點在下感受至深,因為在下曾用超過十年時間在遊戲界發展,遊戲成績上贏過榮譽,轉型至比賽活動搞手又試過攀上香港的頂峰,但到最後還是發現這已經是盡頭,不適合持續發展,所以才決定轉至現在寫BLOG及社交網絡界別。
不是叫大家不要打機,但當作是消閒娛樂就好,如你想在此創造成就的話,在下以過來人的身份勸你早點回頭是岸,因為沒什麼人認同的成就只是自我滿足而已。外國如美國及南韓還可以讓打機變成職業,機神能養活自己,但在香港這情況未來十年八年都不會出現,還是等你的兒子或孫子替你完成夢想好了。
人生苦短,可以選擇更有意義的事,變得像愛倫咖啡 (五) Your Face, Your Fate?中提及的M君那樣為了打機的成就而賠上了前途,何必呢?
2. 「利用價值」的投資
人很多時都在說互相幫助,但現實卻是很殘酷,特別是從事商業銷售的行業,會視此為「互相利用」的關係。
所謂「利用」,必然是「有利才會用」,一個人是否可以把自己有「利用價值」時得到的收穫,投資在自己身上,就會決定他將來走的路是光明還是黑暗。
舉個最簡單例子,一個足球員在高峰時賺很多錢,有些會選擇把錢亂花,有些會選擇投資做生意,結局就會相當不同,上面那張圖是這方面的代表人物,你記得他是誰嗎?
只可惜有很多人只顧眼前利益,例如某遊戲的「高手」,最近挾自己曾經贏得大賽的名聲,跑去剛推出該遊戲的澳門,趁當地新手不熟行情,把在香港早已賤價的卡以天價賣給他們,賺了數百元,而以港澳玩家全體鄙視作交換,是否值得?
在BLOG界也是一樣,早前在下寫過不少人為了爭試用著數,發動網戰互數不是,又有其他Blogger為了眼前小利完全放棄BLOG的公信力和發展,也是讓人感到慨嘆。
近期在下正在讀這本「Facebook 效應」(Facebook Effect),內容講述Facebook創立至今之路。馬克.扎克伯格 (Mark Zuckerberg) 就是把自己得到的東西投資回自己身上,無視眼前以億元計的收購金額,才得以掌控Facebook至今成為能和Google匹敵的網絡霸者。
要眼前興趣還是持續發展?要短期利益還是長久增長?請自行選擇。
希望這一篇文章,可以為大家帶來一點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