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是淘寶的支持者,但近來國內海關法例修改,淘寶變得麻煩,故此在下把目標改到本地的「團購」網站。
有玩這個的,入來留言討論吧!
首先講講淘寶的問題。
在下過去一年淘了極多的東西,除了衣櫃內的衫完全換走之外,更為朋友和同事淘了很多東西,由APad到吊燈及汽車方向盤,應有盡有。
於是很快就得到了淘寶的頂級VIP卡,可是近來卻問題重重。
話說去關島之前,在下想買一批在陽光海灘用的衣褲鞋襪,幫趁了兩間,有一間成功發貨,另一間卻要在下退款,原因是什麼海關第45號法例,出入口就算是自用也有嚴格限制,好像是$40以上就要打稅,$800以上不能寄。
看微博的國內朋友所言,是想打擊水貨,然而卻也同時影響了淘寶的發貨。
的確是有朋友仍然成功買貨,在下也有收到,只是有三成的機會是你選完貨過了數卻不發貨,浪費時間,退款又要蝕3%的信用卡手續費,浪費金錢。
不知道這個規例會不會在國慶過後改變,但對時間就是金錢的在下來說,絕不想浪費時間在這個身上,所以近一個月連淘寶都不上了。
某程度上在下是有些少師奶的精打細算性格,故此在雜誌看到團購網站的興起,就火速投入了。
這篇文章只是個人生活心得,「絕對不是」宣傳文,所以在下也不打算提供任何網站,你要找的話上Google Search就可以。
團購的基本,就是由某個網站集合一班人買同樣的東西,如果數目超過某個限額,就可以因為入貨量多向供貨商爭取折扣優惠。
以往在討論區辦的團購的確是如此,但在下所見現時的團購的網站似乎只是虛有其名,他們提供的優惠下下都由50%起跳,有些更優惠到一折兩折。
與其說是「用人數爭取折扣」,倒不如說是貨品供應商主動出擊的市場宣傳招數,利用這些團購網站,提供好像是很優惠的價錢,吸引愛著數的香港人幫趁,就算是真的沒錢賺,但卻可以賺取強大的宣傳效果。
看某些團購網站,二三十人都可以成團,明顯優惠就是和人數無關,人數只是製造「有買趁手」的假象而已。
團購的真正概念是否被扭曲,其實也不用深究,對於小網民來說,有著數就是了。
看幾個團購網,其實來來去去都是主打幾種產品:
1. 小食優惠
下午茶、甜品、輕食的優惠,是最吸引也是最多人購買的,因為花費頂多幾十不會多,而當中店越有名越多分店也就越多人幫趁,是團購的皇牌項目。近期最爆的要數Caffe Habitu的咖啡優惠,因為咖啡可以路過就買,優惠使用的機會多,自然更吸引。
2. 正餐優惠
雖然也是半價或以上的優惠,但因為要花數百元吃正餐才行,所以吸引力遠不及小食。價錢越貴購買的人越少,有幾多折扣反而是次要。在下想因為香港人會花精神去選餐廳的人不多,身邊朋友十個有九個都沒有搜尋美食及訂位的習慣,所以這些優惠和他們絕緣了。
3. 美容纖體
這些優惠可以很恐怖,90% Off都有,但問題是香港這一行的形象不太好,十間有八間都會在你享用優惠的時候落力狂Sell,你不幫趁的話搞不好會對你黑面,所以在下和朋友對此都是避之則吉,而購買的人數也是最少。
當然還有其他風行的優惠,最近就在微博及Facebook收到什麼「我團購了電影會藉」「XX公園入場券」的訊息,都是公司越有名越多人買,大概都是因為信得過吧?
付款方面倒是想問問大家意見。現時這些網站用的都是PayPal,在下玩開淘寶,是在下確認收貨支付寶才會過數給賣家,十分清楚安全,但PayPal好像不是這樣?遇上貨品有問題的時候怎樣辨?有請知道的朋友解答。
近來團購成功的目標是這個。
這個Lipton的三角茶包其實在超市也在做Promotion,原價三十多元一盒,特價$14.9,而團購的優惠是$44.9五盒,重點是取貨的地點就在SOGO的對面,在下放工行過去只是十分鐘腳程,這樣方便又肯定有著數的優惠,就買下來了。
在下把印出來的優惠券拿去,職員似乎沒有怎樣核對就讓在下取貨,在下心想是否印多一張優惠券去拿也可以?
其實在下一直都對飲茶有興趣,公司也有不少茶包,但總覺得普通的茶味道很寡,這個果味茶應該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今天下午飲了一包Peach Mango,感覺還不錯,應該會飲下去,用來招呼同事或者送一盒給朋友也好。
大家對於團購有什麼看法?有什麼心得?歡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