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碗的松露香氣是有,但不太突出,本來在日本金色不如帰對松露的運用就不及「Japanese Soba Noodles 蔦」那麼徹底,來到香港算是不錯的點綴,對未吃過拉麵加入松露的朋友來說也許仍有驚喜。
麵條的樣子和口感和日本版差不多,都是用全粒粉製作,以帶香及順喉為主,真的要比較的話,香港的麵質較軟,可能是有遷就這邊的飲食文化。
叉燒寫明是低溫,如果以「叉燒」來說是不錯,但以我吃過的低溫慢煮來說,這塊的口感有不少改進空間,大概就是比普通叉燒好一級的程度,但低溫慢煮能提升三四級很常見。
不知為什麼要另上的味玉,流心度充足,不算很入味,本來配淡麗系拉麵的味玉就不會太濃,所以合格。不過$15一隻定價太進取,已是日本的兩倍,另外單據上寫這是「溫泉蛋」,以我的認知,溫泉蛋和味玉是兩種不同的東西……
黑豚肉煎餃,內餡味道細緻但偏少,煎的火喉不錯,不考慮$68的價錢,配更貴$78的生啤是個很好的組合。
結帳每人超過$300,如果不計啤酒每人只是二百多,以這地點這品牌來說,可以接受。
與朋友討論過,我們認為香港和日本金色不如帰的最大分別是貝汁。兩邊的主打都是用蛤(蜆)製作的高湯,對海鮮類材料來說,鮮度是命,考慮到運輸成本和鮮度,香港不太可能使用和日本相同的蛤,只能以本地或鄰近地區相似的來代替,也許因此出現明顯的鮮度分別。
醬油貝汁湯底要出色,貝汁需要有相當強的鮮味去抗衡醬油的醇厚味道,如果日本兩者是5:5,香港大概是7:3甚至更低,故此形成醬油味突出貝汁隱身的情況。相反鹽味本身不算搶味,讓貝汁味道突出,在香港貝汁就算失色仍然能保持主角之位,在「失分較少」的情況下,香港的鹽味就大勝醬油味了。
不過我要強調這是「和東京本店比較」的結果,如果你未吃過金色不如帰,香港店仍是值得一試,因為以IFC的地點,店內裝修格局,及以香港來說上級的拉麵水準,$128一碗尚算合理,起碼好過更貴但各方面更不知所謂的一燈,只吃一碗的話,請吃鹽味,兩個人的話可以試試和醬油味有什麼分別。
至於是否要去東京本店吃,此刻我告訴你「不要去」,因為米其林效應,我在東京工作的朋友說平日路過那裡每天都大排長龍,人龍中超過一半都是外國遊客,感覺變成「星級一蘭」,除非你覺得滿店國語廣東話會吃得更開心,否則日本其實有更多好選擇。
文初我提過,金色不如帰曾是我心中的三甲,現在已經不是,因為有很多更精彩的拉麵。論貝汁,大阪「人類大家麵類」完勝金色不如帰,我經常形容為「鮮味到似味精湯」的超強貝汁,介紹給身邊朋友每一個吃完都讚不絕口回來後表示感激(笑),論醬油,和歌山「清乃」及我剛於本月初光顧,現時Tabelog大阪排行第一的「麵屋而今」(上圖)都更複雜醇厚。
最重要的是,這些拉麵店雖然有很多人排隊,但和你一起排的,都是靜靜地等待,靜靜地吃麵的日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