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德克.巴萊(下):彩虹橋》(80分) ~ 拍攝技術更高,人物描寫更弱的戰爭片


Share


看完下集《彩虹橋》,覺得在拍攝技術和鏡頭運用方面更勝上集,除了少量特技能力不足外,戰鬥場面非常精彩多變化,感覺壯烈精彩,是亞洲電影的一流水平。只是電影繼續似紀錄片多於劇情片,很多有潛質的角色如花岡、小島都放棄深入描寫,可以煽情感動的部分很多卻全部輕輕帶過。導演魏德聖堅持以中肯客觀的角度去描述歷史值得欣賞,只是對一般以娛樂心態看電影的朋友會感可惜。

在文中和大家分享以一個外地人角度看這電影的感想,還有金馬獎最佳新人「一人打手槍,勝過三人拿獵槍」的個人意見,柯震東比起林慶台,贏在導演?


以下是官方劇情簡介:

經歷公學校賽德克族人的「出草」,面對突如其來的猛烈攻擊,讓日本政府震怒派遣陸軍少將鎌田彌彥帶領幾千名的軍警聯合前往霧社討伐。從內心瞧不起賽德克族的鎌田將軍,原本預計一天內平定蕃亂,但龐大的日軍在山林間始終吃敗仗,而過程中亦都嘗盡苦頭,與莫那魯道交手的過程中,漸漸地見識到這些蕃人在山林間的驍勇善戰。

而一向對賽德克族友好的小島源治巡查,悲痛得知妻兒遭到屠殺的噩耗,憤怒掩蓋了理智,他處心積慮地想要復仇,先利誘莫那魯道的世仇鐵木瓦力斯出兵,協助日軍進行完全不擅長的山區游擊戰。並且下令其他日警放火焚燒馬赫坡社,燒毀莫那魯道的家園。

太陽帝國的憤怒反攻,挾著賽德克族莫那魯道與鐵木瓦力斯之間的新仇舊恨,一場驚心動魄、以信仰之名的戰役,即將在櫻花盛開的漫紅山林裡一觸即發…。


拍攝技術和鏡頭運用更進一步

下集《彩虹橋》,和上集《太陽旗》,在拍攝方向及欣賞角度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因為上集已經交待清楚賽德克族「起義」的原因,和日軍反攻的理由,故此故事背景已不用描寫,變成一部純粹的戰爭片。

在拍攝技術和鏡頭運用方面,下集可以說是更勝上集,幾幕伏擊的戲以台灣以至華人電影水平來說,是非常出色的水平。由廣角的大規模戰鬥,以至近鏡的一對一廝殺,都拍出荷里活級數,在下看的時候心中是以「壯烈」來形容,上一次有此感覺已經是《雷霆救兵》的搶灘戲。

戰事的發展,基本上觀眾都可以預期,日軍擁有高科技和人數,而賽德克族就佔地利打游擊,而當中每場戰鬥都有不同的場景及戰術,有樹林和河邊混戰,有遠距離狙擊,有設陷阱埋伏的屠殺,更有不怕死的神風式突襲,目不暇給,兩小時的電影中完全無悶場,喜愛軍事的朋友會大愛。

戰爭部分唯一的敗筆是特技部分,例如拍日軍戰機升空的鏡頭,電腦製作的痕跡頗明顯,而轟炸樹林的部分煙霧也是怪怪的,幸而這部分不多,由真正演員臨場作戰的場面佔大多數,能做到幕幕精彩又有變化,十分難得。

人物描寫更淺,刻意減低煽情感動

不過劇情和上集相似,都是偏向似紀錄片多於劇情片。故事本身有大量情節可以輕易做到煽情感動的效果,但結果都是輕輕帶過,當中首推賽德克族婦女集體上吊自盡,和花岡一郎殺妻兒再剖腹自盡的一幕。

上集對於花岡一郎和二郎的描寫不俗,在下本期待他們在下集的發揮會更多,不料下集他們出場不久,觀眾剛回憶起上集他們的內心矛盾之時,就已經要領便當。無可否認鏡頭震撼配樂出色,但感動力的蘊釀太淺薄,讓在下覺得非常可惜。

故事舖排不足的另一例子是小島源治(安藤政信),在下很期待他因為在霧社失去妻兒所引發的悲憤,無奈劇情安排給他演出的部分極少,故在下只能感到他悲痛的表面,無法感受其內心,是另一個很有潛質發揮但卻被投閒置散的好角色。

這些「非戰鬥」的角色被捨棄,換來的是「戰鬥人員」較深刻的抽寫,當中最精彩的是上集飲醉酒的小鬼巴萬‧那威(林源傑),他上集成功出草變成「賽德克.巴萊」,今集交待他想盡快戰鬥,內心戲交足有發揮,而其動作場面更加震撼,神出鬼沒的足跡,手起刀落了結受傷同伴的生命,到拿起機關槍來個「賽德克無雙」,魅力十足,整個下集最讓人印象深刻的竟然是他!

另一個是莫那.魯道的死敵鐵木.瓦力斯(馬志翔),前半段交待他被日軍招攬以夷制夷的部分著墨不深,中段想放棄戰鬥的情節亦流於表面,幸而最終在河中死鬥,交待他的「心魔」部分,倒是很能讓人感受得到其執著和無奈。

相反上集讓人致敬的莫那.魯道(林慶台),在今集的吸引力大大減少,除了一開始的感人發言,和中段一些吸煙斗沉思鏡頭,整體發揮因為他親自落場機會少而變得不足。

因為電影以亂鬥為主,其他演員面目很模糊,就算是莫那.魯道的兩個兒子也不太認得出誰是誰,日軍方面,除了少將鎌田彌彥外,完全認不出什麼角色,而少將的功能除了表現出日軍的輕敵之外,還有最後一句提出「武士道精神」讓人有印象之外,也沒有太大的用處。


為台灣以外觀眾提供「戰爭片」欣賞模式

在下知道台灣人普遍認為下集不及上集,但對於一個普通的外地觀眾如在下,反而下集會更吸引。

因為上集是「50%歷史紀錄,50%人物描寫」,今集就是「80%戰鬥場面,20%人物交待」。

歷史紀錄部分,在上集的影評中在下也說過,能否投入很在乎於觀眾的成長和生活背景,香港觀眾在這方面會欣賞的機會很低。

然而下集主力的戰鬥場面,是很原始的人類本能,任何國家的觀眾都能夠輕易投入欣賞,加上拍攝的水平甚高,故能夠大幅提升對此電影的好感度。

人物交待縱使是太薄弱,但起碼下集《彩虹橋》為台灣以外觀眾提供了「當成戰爭片看」這個欣賞模式,故此反而更易入口。

雖然這樣看似是商業化,但在下並不覺得導演魏德聖是要把下集拍成煽情的商業片。

導演魏德聖目標是中立和客觀地描述歷史?

老實說,花岡一郎及鐵木.瓦力斯的部分,要拍得扣人心弦,賺人熱淚,很難嗎?以他的前作《海角七號》水平看,是輕而易舉的事。

如果像香港版海報那樣說,當作是台灣版《阿凡達》來拍的話,大可以把日軍投毒氣彈的部分作大篇幅描寫,強調投彈的不仁,和中彈的悲慘,而莫那.魯道的最後一戰更可以拍到他嚥下最後一口氣為止,盡顯他的悲壯,而不是像現在那樣,一個鏡頭就完。

故此在下認為魏德聖的目標,是繼續以一個較中肯和客觀的角度,去描寫這一場戰爭。電影中並沒有把賽德克的死士捧為神聖的英雄,也沒有把日軍描寫為恐怖的大魔頭,只在告訴大家,兩軍交戰的過程和結果。

此外,在下一直覺得電影會拍出他們步過彩虹橋的影像,但結果沒有。導演這樣做,看來是不想把賽德克族出草和反抗的行為,用「榮歸天國」來代表其正當合理性,不下結論,保持他的中立和客觀角度。

很欣賞魏德聖由始至終都能堅持拍攝的宗旨,電影中有太多可以輕易煽情商業化的情節,他都不為所動,繼續平實地展現一段歷史。所以對於這歷史有感覺有興趣的台灣人來說,這電影很有啟蒙的作用,個人估計這也是導演拍攝的真正目標。

不過對於賽德克族歷史沒興趣的外地人,甚至是部分台灣人來說,這電影就未免太過平實,導致人物描寫薄弱,感動力不足,唯一符合娛樂需求的,只有戰爭的場面。

兩邊都無分對錯,就等於中菜和西餐,中國人會愛蒸魚的美味,但吃慣煎炸的西方人會覺得蒸魚很腥不吸引。

所以,個人結論是《賽德克.巴萊》是拍給台灣人看的優秀電影,對大部分外地人來說,就難以感受其精彩了。


金馬獎最佳新人,打手槍為什麼勝過拿獵槍?

上星期看台灣金馬獎直播,有關最佳新人,《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的柯震東贏了《賽德克.巴萊》的三名演員,有人提到「一人打手槍,勝過三人拿獵槍」,替《賽德克.巴萊》不值。

在下兩部電影都看過了,倒是覺得柯震東贏得有道理。

沒錯,演莫那.魯道的林慶台,在幾個沉思的鏡頭中,還有發表激昂宣言時,氣勢很強,演技甚佳。

但無奈這個角色因為導演的平實紀錄片式拍攝下,感覺很表面,未夠深入。

相反,柯震東在《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中,由頭擔到尾,縱使演技幼嫩,但卻剛好配合柯騰那個角色的本質,就是「幼稚」。而且角色的描寫十分充足,由外在到內心都能讓觀眾深深感受得到。

如果以單一幕的演技看,林慶台是贏的,但看整部戲的平均發揮,柯震東的確較出色,故此以宏觀角度看,在下認為柯震東贏得有理。

由始至終,《賽德克.巴萊》就是犧牲個別演員角色的發揮,去成就一部史詩式電影,所以贏得「最佳電影」很合理。

打破一般商業片格局,觀眾在看完電影後所引發的反思,甚至是社會對霧社事件的迴響,都是其他電影望塵莫及的成就。


總結

這兩篇《賽德克.巴萊》影評,在下都是站於對那段歷史沒太大興趣的外地人身份去寫,當中努力嘗試去從台灣本土愛這電影的人的角度去了解。

希望可以為對這電影有興趣的朋友作出些微的啟發,從而能用合適的心態入場,而非被電影海報所騙,以為是看台灣版《阿凡達》。

歡迎各位朋友,特別是愛這部電影的台灣朋友,告訴在下你的感受,謝謝!


P.S.

在下星期四看8:00場,散場時未到10:00,但明明在下上網看片長是132分鐘,那時覺得奇怪,但沒有深究。

看到幾位台灣朋友的回應,說原來過彩虹橋那幕有拍,還有幾幕感人的也沒有了,共剪掉了23分鐘。

看大家的留言,那幾幕的確有更清楚交待一些人性部分,這正是在下認為自己所看版本缺乏的地方。

反正這電影在香港也不期望會大收,到底為什麼要剪掉呢?不太明白。

有機會的話,在下很希望可以看到被刪剪的部分,了解對整部電影觀感的影響。

發表留言

Share


文章分類: 電影觀感  加入書籤: 永久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