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各大報章以顯著篇幅報導日本奶粉碘含量低,會讓嬰兒食懵壞腦低B,引來全城討論。報章矛頭直指日本企業製造問題奶粉,但為什麼日本國內沒有出現像「結石寶寶」那樣的大規模嬰兒健康受損的情況?文章以此出發,道出今次問題中報章低調報導的另一面成因,讓大家得到更充足資料去作出思考和正確的判斷。
今天各大報章都以顯著篇幅報導日本奶粉碘含量低於世衛標準,當中最含量最低的正是日本四大奶粉品牌,包括和光堂、森永、明治、雪印。
報章的題目當然直指日本奶粉的問題,而且相當「吸引」,包括:
蘋果日報:森永、和光堂奶粉食懵 B
東方日報:日問題奶粉禍港 BB食咗恐低B
明報:日奶粉森永和光堂易食壞腦
頭條日報:阻慢腦部發育 低碘日奶粉食壞B
一般讀者看這些標題,相信會即時有「日本奶粉有毒」的想法,甚至網上有人開始聯想到數年前國內三鹿奶粉「結石寶寶」的事件。
但為什麼當年國內的奶粉事件會爆發到全世界關注,但日本的問題奶粉卻沒有在該國出事?難道是日本政府封鎖言論把群眾抗議壓下來?
的確,碘是人類身體需要的元素,成人欠缺碘會有甲狀腺腫脹,俗稱「大頸泡」,嬰兒小孩缺碘除了影響甲狀腺之外,更會阻慢腦部發育。
今次被驗出碘含量不足的和光堂、森永初生嬰兒奶粉,含量是世衛組織建議的30%左右,明顯不足,但這樣的話豈不是日本全國都會出現大量低能兒?
當中最關鍵的是不同國家飲食文化的差異。
日本人愛吃海產魚類,還有紫菜等海洋植物,這些食物含碘量較高,而且日本的自來水可飲用,當中含碘量比我們飲用的煮沸水高,故此日本人日常生活就已經能吸收足夠的碘。
嬰兒也許未能吃魚和紫菜,但日本社會非常支持母乳餵養,在公眾場所做也不會有人大驚小怪。既然媽媽身體有足夠的碘,母乳也自然有相當的份量。就算是沖奶粉的水本身亦含碘,故此奶粉本身根本就不需要額外添加,否則嬰兒吸收碘過多會出現甲狀線亢進的問題。
日本是世界公認對食品安全要求非常嚴格的地方,而且日本公司極講求信譽和形象,看看TOYOTA因為汽車的煞車問題就投入天文數字拍多啦A夢CM挽救企業形象就知道。在日本一家企業如果被驗出食品有問題,就永無翻身之日,故此這些奶粉生產商是不大可能犯上如此重大疏忽,還要持續多年無人察覺。
事實上和光堂、森永、明治、雪印經營多年,仍然保持良好的企業形象。故此把今次日本奶粉低碘事件和結石寶寶連起來是不合理的。日本奶粉本身沒有問題,只在於「不適合」日本以外地區的嬰兒。
而造成問題的有兩方面,首先是日本奶粉的進口。如果是日本生產商沒有就海外市場需要而改變配方直接輸出「行貨」的話,那他們也有一定的責任。然而今天報章引述和光堂的代理商所言,他們自去年311地震後就沒有進貨,市面上大部分都是水貨。
如果是「水貨」,問題就不在日本生產商了,因為貨品本來是給日本國民,不是為外銷而製,水貨商硬要運過來賣全部責任都在其身上。另一方面,家長在決定買哪一款奶粉之前,有沒有詳細了解每個國家嬰兒成長環境的差異所帶來的奶粉配方不同,也是值得關注的一點。
個人認為,今次事件中森永及和光堂等日本生產商可能有責任,但就算有也只是一部分,如果大家只看報章的標題就完全怪罪於他們,恐怕有點不公平。
以上在下提及「不同國家飲食文化的差異」的重點,報章有不同的處理手法:
蘋果日報:放在第二版的角落
東方日報:隻字不提,更在社評中稱之為「劣質奶粉」
明報:有在後段提及
頭條日報:未有提及
怎樣解讀以上的文字,大家可以各有角度,在下寫這篇文目的在於提供一些報章忽略或無視的資訊,讓大家掌握更全面的資料才去判斷。
在下一再強調,任何人都應該有獨立思考及分析力,不要人云亦云,希望今次能夠幫到大家去作進一步思考。
伸延閱讀:
蘋果日報:森永、和光堂奶粉食懵 B
東方日報:日問題奶粉禍港 BB食咗恐低B
明報:日奶粉森永和光堂易食壞腦
頭條日報:阻慢腦部發育 低碘日奶粉食壞B
晴報:飲日本奶粉 千B要驗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