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女愛作戰》推出以來,全城熱爆,今次不和大家討論節目內容,來看看媒體上的一些報導,深入思考及討論當中的要點。多個專家跑出來圍插節目,認為是鼓吹異性戀,但節目本身有矮化單身嗎?還有選擇婚姻還是單身是個人選擇,為什麼會有人以攻擊相反價值觀來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別人身上?一起探討交流吧!
首先是《頭條日報》的一篇報導,有關「專家」對節目的反應
盛女熱爆 全城質疑「專家」歪理
浸大社會學系助理教授黃結梅坦言,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仍有所謂「專家」提倡這樣傳統的性別角色,她感到驚訝質疑,這些「兩性專家」只追求自我完善而得出這樣的結論。她批評,他們的理論是不尊重女性為社會獨立主體,亦跟現代性別角色脫節,含有階級歧視成份。她指,這種不斷「操演」、「複製」異性戀關係的做法,是註定失敗,因它強制女性去扮演一個角色定型,追求一個永遠無法實現的「假象」。
研究兩性及戀愛婚姻的觸動輔導中心性治療及家庭治療總監程翠雲認為,女士打扮是理所當然,但《盛》宣揚女士為取悅男士,除擁有漂亮外型,更要扭曲本性,偽裝示人,「參加者性格活潑開朗,卻叫她不要說話,批評她『外表中環、開口旺角』,壓抑她最可愛的性格,偽裝是維繫恆久感情的大忌。」
然後是《蘋果日報》的一篇專欄文章,提及節目的意義及專家反對的理由
當然是盛女
把「剩女」喚作「盛女」,當然是神來之筆,扭負為正,簡直是逆轉勝的文字精品。
至於「大作戰」,亦無不妥,誰認為這節目只重謀略而抹煞愛情,誰便是低估了現代觀眾的智慧,或自己本身根本成見有餘、智慧不足。
為什麼?
「戰」是極具意義詮釋彈性的文化符號,世上任何挑戰都可用戰爭比喻,不僅是人與人之間的較量,同樣適用於對個人心志的嚴峻考驗。在一個流行冷嘲熱諷的社會裏,獨身女子站出來對全世界吶喊「我不是剩女而是盛女」,必須擁有超強勇氣,而且,在遊戲過程裏,既要過五關斬六將,努力避免差池出醜,亦須冷對事前事後的評頭品足和狗仔跟蹤,稍為軟弱,便易崩潰。盛女們最後都做到了,挺胸而立,爭取自己渴求的人和事,在世人眼前掙扎變身,結局不管是勝是敗,皆脫胎換骨,以今日之我打敗昨日之我,這場戰爭,打得光榮,不必愧疚。
是的,愛情當然也重要,但謀略和愛情本非對立對決,電視節目提醒盛女學習人際攻略,並不代表引使她們忽略愛情,動不動以「正義」之名寫信投訴的文化人,恐怕只是對世情看得太少、把自己看得太重。
更何況,許多女子自小被課本或小說或電視劇洗腦,過度迷信愛情,誤認有情有緣便可一生一世,故才屢戰屢敗。如果她們有機會早些接受攻略教育,日子腳步絕對走得不太一樣。電影《食神》說飲食之道「一字記之曰心」,對,但即使有心,終究要懂得放多少油鹽才可烹調佳餚呀。愛情來去無蹤,故才更需要依靠攻略輔助相成。
盛女們,有了自己的節目,請感恩。
(馬家輝)
鼓勵尋愛,並不等於否定單身
兩篇文章,一正一反,先看最具爭議的部分:
教女性如何改變進步去爭取戀愛,是否等於「不尊重女性為社會獨立主體,亦跟現代性別角色脫節,含有階級歧視成份」?
先旨聲明,在下100%認同女性選擇單身,只要樂在其中又不影響他人,在下認為應該尊重她們選擇的權利,身邊有不少這樣的朋友,並和她們相處融洽。
一個節目鼓勵步向戀愛婚姻,「正面」地教人如何用方法達到,這一點完全不覺有「不尊重女性」的成份。重點是,節目有沒有「負面」地打擊矮化單身?
以在下所見並沒有這情況,更看到粉紅色頭髮的化妝師在節目中鼓勵女生可以不用選男人,而和自己戀愛,是對單身正面的言論。
婚姻和單身,比喻是可樂及百事,是有競爭性的商品,現在《盛女愛作戰》就像賣可樂有多好飲,當中沒有踩百事,但百事的支持者卻群起反對覺得可樂歧視百事,有趣嗎?!
選擇婚姻還是單身,是每個女性以至男性擁有的獨立權利,現在的圍插情況,不是節目不尊重女性,而是「支持單身反對節目的女性,不尊重追求婚姻的女生」。
反對的人,認為單身獨立才是「現代女性性別角色」,只有不主動追求愛情的女性才能成為「社會獨立主體」,才是把追求婚姻的女性矮化的元兇。
作為多元代包容的社會,我們尊重她們選擇獨立單身的自由,但現在卻是她們試圖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所有香港女性身上,這又是否可稱為尊重呢?
她們的論點有一個錯誤的假設,就是以為看完節目,原本打算單身的女生都會被影響到去追求婚姻,所以節目有害。
問題是,她們一直強調香港女性有智慧、獨立、有個性,如果真的是這樣的高水平的話,又怎會因為每天半小時的節目而改變自己人生的方向?
馬家輝在文中提出「謀略和愛情本非對立對決,電視節目提醒盛女學習人際攻略,並不代表引使她們忽略愛情」,而反對者正是把這個看成「學習人際攻略等於誘使她們忽略愛情」,誰是誰非,大家可以自行判斷。
反對者把自己看得太重?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馬家輝的文章中說到重點,就是她們「把自己看得太重」。
重的原因,源於過度的女權主義,為此找來陶傑之前的一篇文章,講述女權主義興起導致兩性關係緊張,在這裡給大家參考:
瞎崇洋 (陶傑)
在歷史上有一段日子,男人乘巴士會主動讓座給女人。不是老人或殘疾人士,而只是女人。而且,在歷史上,男人坐火車,雖然拿着一份報紙,卻喜歡四處凝望,尤其是當他對面坐着一個樣貌娟好的女乘客,露出一絲仿奇勒基寶的笑容。
感謝美式女權思想的抬頭和擴散,男人車上給女人讓座,在大廈前給女人開門,女權主義者一口咬定這是一種「正面歧視」(Positive Discrimination)──你給我主動讓座,心中必有這樣的假設:女人是弱者,才需要男人的憐憫,而在這個男權社會,把「憐憫」兩字用所謂禮儀來包裝,因此一個有尊嚴的女性,要小心男人的一切禮讓,他這樣做,其實是對女人的一種間接的蔑視,一個爭氣的女人,對此應予以峻拒。
美國的女權分子,以陰謀來閱讀男性的一切行為動機。她們絕不承認,男人給女人開門、讓座,其實出於很簡單的用心:他欣賞她,想藉機結識一下,或者是這扇門真的很重,而以社會的慣例,女性並不是地盤或搬運工人的隊伍中常見的性別。又或者,他連這一點點的考慮也沒有,這一天,他突然給一個不相識的女人開門,只不過是這天天氣晴朗,他的心情好,換了這另一個人是男人,他快樂的大門也會一樣為他主動洞開。
但女權分子充滿忿恨。她們自己不快樂,假設這世界每一個男人及其對女性的行為都是罪魁。男女結婚,是男人企圖對女性一生經濟活動和思想的支配。男女做愛?也沒有這回事,只不過是男人發洩雄性霸權的原始獸慾。
因此女權分子認為:Make Love這個字眼,是所謂「政治不正確」的,只是Sexual Intercourse,因此在之前的所有配菜前奏,像在火車上向你看一眼而露笑意的那個男人,看到沒有?他的笑容帶着淫意,他的眼光充滿色慾,他在從事着一次性騷擾。
美國女明星茱廸科士打,二十年前剛出道,還是一位清麗可人的美少女,但今天她變成一個目露兇光的乾女人。像積尼高遜入魔一樣,茱廸科士打也入了戲,走不出來。她在現實中是一個仇視男性的女權運動家,她對男性的敵意,改變了她的外貌和氣質,以後編導就讓她只演所謂女強人。
這是美國女人的悲劇。東方中港台的一些評論人可不可以照照鏡子:你們有自己的文化傳統,不要那麼崇洋親美好不好?對美式鬼婆的女權,說一聲No。我主動給你開門,沒有看不起你,也沒有色心,只不過這一天,大地充滿陽光,我的心情好。
星期日明報,有一篇由強調女性要自立自主的導師,訪問盛女參加者Bonnie,原文太長,故提供原文連結。
在下對於文中一句特別有興趣:
「女人結婚才是歸宿」配合異性戀霸權和保守的家庭價值
在下對於「異性戀霸權」這個名詞大感驚訝,人類作為生物的天職是傳宗接代,異性婚姻是文明給與傳宗接代的必要步驟,既然作為人類自然行為的異性戀也可以被稱為霸權的話,我們什麼時候會見到「食飯霸權」甚至「呼吸霸權」?
其實文中可以看到陶傑所提及的多個要點,留意當中有一句正解釋那位訪問者的基本思想:
「女權分子充滿忿恨。她們自己不快樂,假設這世界每一個男人及其對女性的行為都是罪魁。男女結婚,是男人企圖對女性一生經濟活動和思想的支配」
這就是為什麼有女權份子反對節目。她們認為婚姻是邪惡,是對女權的褻瀆,單身才是正確,所以鼓吹婚姻的《盛女愛作戰》就等同邪教,必須誅滅。
那麼,大家會認為支持婚姻是邪惡的事嗎?
學習尊重和自己立場不同的人
《天與地》中的「和諧論」,深入香港每個人心:
「和諧,不是一百個人講同一說話;和諧,是一百個人,有一百句不同說話之餘,而又互相尊重。」
有人認為婚姻重要,也有人認為單身才好,理應各有所選,互相尊重。
正面地宣傳自己信念的優點,沒問題,負面地攻擊別人的價值觀,超錯。
總結,我們必須尊重女性選擇單身的自由,同時盼望她們有天學懂尊重其他人選擇婚姻的權利。